江苏教育报:淮海工学院推进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纪实

作者:时间:2018-08-29点击数:

江苏教育报2018年1月12日头版头条

通讯员 张兵

近日,淮海工学院收到一则喜讯,阎斌伦教授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脊尾白虾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与推广”,通过了2017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评审,这是继2012年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的又一突破。不仅如此,通过科技入户、辐射推广,2014年以来,该成果已在连云港、盐城、南通等地应用,养殖脊尾白虾25万余亩,新增利润20余亿元,并辐射到浙江、山东等省。2017年8月,阎斌伦被农业部聘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

“将论文写在池塘边,把技术带给渔民,既是阎斌伦的追求,也是我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淮海工学院党委书记赵炳起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为一所以涉海专业为主的高校,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为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服务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瞄准这一目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淮海工学院充分发挥人才和学科优势,扎实推进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工作,开出了一条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新航线”。

战略合作助推地方产业腾飞

2017年10月16日,淮海工学院与灌南县人民政府举行产学研合作洽谈会暨校地合作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决策咨询、科技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淮海工学院向灌南相关企业开放所有科研设施,引导合作高校向灌南转移科研成果。同时,双方将共建化工产业和食用菌产业研发平台,互派干部和技术人员到对方那里挂职,定期举办科技人才洽谈会等。当天,该校相关学院、科研平台还与灌南多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淮海工学院院长宁晓明说:“这次合作是双方在前期化工园区顺利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近年来,让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已成为我校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职工的共识。学校瞄准江苏海洋经济和连云港特色产业需求,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截至目前,我们与连云港所有县(区)都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每个县(区)的2至3个主导产业都有学院与其对接。”

以阎斌伦领衔的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为例。近3年,该实验室先后选派14位教授、博士参加“科技服务沿海开发”和省“科技镇长团”等活动。食用菌专家李福后博士在灌南县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挂职期间,成功帮助连云港可为食用菌有限公司、连云港永强食用菌有限公司申报“苏北专项”;董志国博士在连云区高公岛街道挂职期间,以“政府+院校+企业”联合增效模式,创建了大型海藻养殖全年覆盖模式,实现条斑紫菜、坛紫菜、江蓠的全年轮养,经济效益由原来每亩5000-6000元增加到15000-20000元……

“除了选派技术骨干为企业和渔民开展上门指导、主题培训、创业示范等技术服务,我们还常年组织教师进政府、进社区开展社会服务。近5年,仅为沿海市县培训技术人员就达1万多人次,为省内外高校和企业提供分析测试服务8000多批次。”宁晓明说,以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与地方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等,不仅给地方和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助推产业腾飞,还让师生在产学研合作中长了本领,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产业联盟催生协同创新硕果

江苏954千米的海岸线以淤泥质海岸为主。淤泥质海岸由于土颗粒较小,容易被台风或潮流卷起流动,从而导致航道或港池淤积。以连云港为例,目前每年约产生淤泥量700万方,这些海淤多用于回填或直接抛到外海,利用单一。淮海工学院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教授顾炳伟算了一笔账:如果700万方海淤被完全利用,可生产海淤砖28亿块。若根据农田整理需要,按每亩取土300方(取土深度45厘米)计算,28亿块标准砖需利用黏土420万方,当下连云港每年黏土取量约400万方,若这些黏土全部从耕地开挖,每年须取土14000亩。如何将港口建设中的海淤“变废为宝”?

为此,顾炳伟领衔申报了“利用海淤开发新型墙体材料”省科技攻关项目。经过无数次试验,他们不仅成功解决了海淤砖坯脱盐、成型过程中的各项技术问题,还与赣榆一家企业达成协定,每年烧制900万块海淤砖,量产的海淤砖强度等级达到甚至超过了普通砖块。后经江苏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组织专家鉴定,这一项目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总体水平国内领先,目前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谈及顾炳伟等专家的项目研发推广经验,该校科技处副处长陈丽坦言,这主要得益于学校成立的产业联盟。2012年12月,在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的倡议下,淮海工学院牵头并联合江苏省内从事海水健康养殖、海洋药物、海洋生物新材料等领域的60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江苏省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合作联盟”。2013年,以联盟为基础,淮海工学院又联合上海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国内知名的海洋类高校、科研院所,申报获批了江苏省海洋生物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至此,合作范围拓展到全国。

近4年来,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心承担了“海岸带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技术与示范”、国家海洋公益专项“黄海绿潮业务化预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重大项目,研发了长江口附近海岸带滩涂湿地修复技术、水质生态修复技术等。同时,中心还建立产业基地30多个,与企业共建省级研究生工作站20余家,协助10余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此外,中心还协助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连云港市政府完成了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申报等工作,结合国家和省相关规划政策,编制了《江苏省海洋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等,为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服务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聚力海洋平台加速转型发展

2017年11月5日,淮海工学院新落成的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里,数十名师生在兴致勃勃地观看研究人员对人工造浪、海洋无人艇的现场操作演示。该校海洋无人艇创新团队负责人张云飞通过高清大屏,形象展示了海洋无人艇在环保监测、科研勘探、水下测绘、搜索救援等领域可以发挥的作用。

现年33岁的张云飞是香港科技大学精密工程专业博士,其带领的团队确立了我国第一个无人艇企业技术标准。张云飞受聘成为淮海工学院海洋智能装备研究院首任院长,在他的带领下,淮海工学院将整合现有的船舶工程、智能控制、海洋信息等学科,以海洋智能装备研究为引领,促进传统学科转型发展。

“张云飞团队的引进,看起来只是多了几名优秀的青年学者,但因其掌握的技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引进这类团队对高校学科建设,乃至学校发展都非常重要。”宁晓明表示,江苏高校众多,涉及海洋学科的高校有南京大学、河海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学科布点相对分散,但现代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链、学科群建设。基于这一现状,淮海工学院在谋划未来发展时,决定整合所有的学科和资源平台,集中力量打造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工程与装备、海洋经济与文化四大特色学科平台。“发展思路理清后,我们明确提出,学校的团队建设、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经费划拨等重点向这四大平台投放,每个校领导牵头一个平台,集聚全校力量打造涉海学科链、学科群,主动面向社会,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宁晓明说。

如今,在淮海工学院,一个海洋特色鲜明的学科群已初具规模。全校63个本科专业中,有48个专业或专业方向与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密切相关,占学校所设专业的近4/5。“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校现已发展成为海洋特色鲜明、学科门类齐全、服务导向明确,几乎覆盖江苏所有海洋产业门类的高校。”赵炳起自豪地说。

 

  • 通信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清泉路30号烟台大学服务地方办公室


  • 办公地址:烟台大学办公楼303    联系电话:0535-6902099

Copyright©2018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