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在烟台大学成立

作者:张清俐、左岫时间:2021-09-23点击数:

山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烟台大学签署《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协议》 主办方供图

山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曹金萍、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殿臣同志共同为“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揭牌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党委政府民族事务治理的能力,实现民族工作部门与高校优势互补、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9月8日,山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烟台大学共同在烟台大学挂牌成立“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研究基地”)。

山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曹金萍发表讲话 主办方供图

研究基地成立暨签约仪式上,山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曹金萍在讲话中指出,山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与烟台大学共建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体现。就如何开展好基地的研究工作,她提出要从把握历史方位、围绕工作主线、突出重点问题、立足山东实际、明确工作原则、坚持务实高效六个维度开展研究。她希望双方以研究基地成立为契机,加强相互合作、增进信息互通、加大资源共享,推动研究和实践成果双丰收双促进。她期待烟台大学能够充分发扬“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烟大精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不断创新发展,努力为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在全国前列贡献力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山东智慧”。

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殿臣同志发表讲话 主办方供图

烟台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段培永发表讲话 主办方供图

山东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烟台大学崔明德教授发表讲话 主办方供图

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殿臣,党委副书记、校长段培永分别在讲话中表示,烟台大学将全力抓好研究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积极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进一步强化工作举措,着力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努力将基地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新高地。山东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烟台大学崔明德教授介绍了烟台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科研人员、研究成果等有关情况以及基地建设有关计划。

据悉,研究基地由山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烟台大学合作共建,充分发挥山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民族工作政策、资源优势和烟台大学人才、科研优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为视角,着力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切实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创新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把研究基地建成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新高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山东贡献。研究基地确定了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问题和理论的研究;突出散杂居地区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研究;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研究;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研究;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成功经验的研究;加强山东省委、省政府特定民族工作研究和舆情的咨询。

研究基地依托于烟台大学民族学学科,民族学是烟台大学长期重点建设与发展的学科。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形成了“中国民族关系”“中国民族文化”等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山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关心支持下,烟台大学民族学学科驶入快车道,成为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特色学科、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省民族研究中心和全省唯一的民族学研究生培养单位,拥有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研究基地目前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建设基础。一是学科队伍建设上,多年来,学科从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着手,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创新的学术氛围,不断吸引和凝聚优秀人才。目前已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博士、教授为主体,学科视野开阔、研究成果突出、协作精神较强的学科队伍。现有专任教师近30人,高级职称占6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7%。按照带项目和给项目的原则实行人员流动,建立起专兼职结合,流动与稳定合理搭配的科研团队;二是学科研究方向上,民族学学科立足自身优势与特色,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学术前沿,不断凝练学科方向,确定了“以原创性研究为核心,以学科交叉和开辟新领域为特色,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民族文化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外先进行列”的学科发展目标;三是学术成果上,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和国家民委研究项目等课题以及在国内外发表的论著、获得的文科奖励,均处于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尤其是从1998年到2020年的22年间,连续获得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四是人才培养上,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注重对学生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建立以科研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获得山东省级优秀学位论文数量、获得研究生创新成果奖数量、研究生学位论文优秀率、研究生就业率都保持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