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
但如何适应新时代和新矛盾,全面推进新时代应用型大学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的基本情况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直维持在1%以上,已逐步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各省高等教育投入强度差异较大,同时,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经费投入差距较大。
据统计,1997-2011年全国部属高校的教育经费为12749.3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高等教育总经费的1/3,每所高校年平均经费约为8.20亿元人民币;其他2247所地方高校(2011年数字,含民办高校)累计教育经费投入为26079.9亿元人民币,每所高校年平均经费约为0.83亿元人民币,只有部属高校的1/10。
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偏少,地区差距较大
《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全国生均经费省级最大极差是5.51倍,22个省份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低于全国平均值,16个省份2015年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其中,有不少经济发达省份数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高等教育财政专项设置和区域分布不平衡
目前,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主要实行“生均综合定额+专项”的高校预算拨款模式,国家财政预算内拨款约占办学收入的60%。另外,中央财政还设立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等专项,但实际上对一般地方普通高校投入经费非常有限。除此之外,专项资金的设置和分配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办学经费不足
当前,财政拨款是我国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高等学校生均拨款因所处地区、办学类型、办学层次的不同而又所不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仍是财政投入的重要洼地,这也成为影响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重要因素。
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发展?
▼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对于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这既是新的历史机遇也是新的历史使命。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发展以及大数据、智能制造、数字媒体、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和技术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地方本科院校——
理应在应用型大学建设中谋求更快的发展
理应在新征程中坚持教育自信的基础上扎根地方办大学
理应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走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办学道路
理应进一步深化内涵、做强特色,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
新时代应用型大学如何建设?
▼
为适应新时代和新矛盾,要加大对应用型大学建设和产教融合工程的资金投入,加快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全面推进新时代应用型大学建设。
加大对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校建设支持力度
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全面提高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均拨款,保障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办学需要,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资金保障。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引导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适当向职业教育和应用型大学倾斜,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应用型高校,全面改善应用型高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现状,全面增强应用型高校自主发展能力,推动形成高等教育良性竞争态势。
再次,要根据扶急和扶需原则,优化高校办学资源的获取与配置,坚决将财政性教育经费向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倾斜,建立专项投入、项目配套和按需申请补贴等相结合的经费拨付机制,探索建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等项目的学费标准备案制。要进一步加大对人员经费的支出。
全面激发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活力
第一,要深化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强化应用型高校的分类管理与分类考核。
第二,应用型高校要突出服务需求这一导向,主动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第三,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和“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政府、学校、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应用型高校评价体系。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将产教融合作为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重要抓手,明确服务面向和价值导向,立足地方和学校实际,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国际合作,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合作融合在一起,深入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贯通融合,全面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作者:应卫平、李泽泉、刘志敏)